鲁山县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传说中的鲁峰山就位于今天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辛集乡孙义村,《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峰山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峰山脚下水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农历七月初七为最。 从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鲁山现在仍保留着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这是作为邮票最佳原地之一的又一铁证。牛郎后裔所在的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鲁山辛集乡孙义村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员。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鲁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在辛集乡,每年的七月初七,从不间断地举行大型庙会。经考证,辛集乡的七夕庙会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日唱大戏、敲锣鼓、放鞭炮,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织女回家”。 在辛集乡孙义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起庙会、唱大戏,从来不看《天河记》。因为《天河记》里关于他们祖先的一些描写不尊重。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他们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记》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鲁山有植柞养蚕的历史,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鲁山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1914年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目前,养蚕织丝仍是鲁山山区民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鲁山人还喜种“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鲁山民众还多在院落里种植葡萄,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喁喁私语。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正是基于鲁山有着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根深蒂固的传承和大量的原生态遗存,2008年8月,中国民协组织“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专家组,赴鲁山县辛集乡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组认真考察了孙义村的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织女遗迹,走访了村民,观看了民歌对唱活动,一致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虽在全国家喻户晓,但像鲁山县辛集乡孙义村这样将牛郎织女视为祖先、世代供奉、年年祭祀、千秋不变的实不多见。牛郎孙义的后裔年年祭祀牛郎织女,家家都知孙义是先祖,个个都能唱歌颂牛郎织女的山歌,充分体现了孙义村对牛郎织女的爱之深,爱之诚,该村极其丰富的牛郎织女文化现象很有特色。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